第3章 联中

我们村里没有初中,几个村子联合办学的联中在村南五六里路远的芝坊村,附近几个村里考上初中的孩子都要到那里去上学。

学校尽管离家不远,步行走确实也费不少时间,于是我和兄长便同骑一辆自行车。

天暖和时还可以,就是到了冬天风太大,如果是逆风的话一个人骑着空车尚且骑不动,更不用说要载着一个人了。

这种情况下,小伙伴们大多选择结伴步行上学,一路走着脚底还暖和,只是要早一点出发才行。

平时中午离家远的学生大多不回家,回家吃完饭再回来比较费时间。

有时放学时正赶上滑石矿放炮炸矿,前后路被封闭,也会耽误不少工夫。

我们早晨上学时自己带着饭,天冷的时候学校伙房会帮我们热一下。

也有不从家里带饭的同学,他们就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方便面或者别的东西吃。

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家中富裕的或者是滑石矿的职工子弟。

那时的滑石矿还是属于国营的,正式职工待遇很不错。

到了夏天,由于有了比较长的午休时间,同学们也就都回了家。

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敏感而又倔强,在初中时代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叛逆期。

当时的家长大多忙于生计,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低的因素,几乎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说是辅导孩子的学业了。

他们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尽量满足。

孩子犯错之后一般都是先修理一番再论做计较,他们秉承着千年以来的观念,那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他们觉得如果孩子能考上学,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他们,如果是自己不努力,别人也没办法。

在近乎放养的状态下,有不少孩子选择了辍学务工,这确实有点可惜。

兄长当时就是和几个耍野了心的孩子一起坚决不去上学了。

在他的心目当中,上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可这个因成功辍学而眉开眼笑的少年,肯定不知道命运的皮鞭正高高扬起,准备狠狠地抽打他那仍稍显稚嫩的脊梁。

农村孩子心地淳良,开化地比较晚,上初中之后也是一味天真无邪地玩儿,心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考学意识,于是成绩大多是平淡无奇。

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的璞玉,只有经过精心地打磨雕琢甚至是伤痛之后,才会实现自我的觉醒,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

在初二下学期的一次语文知识竞赛中,我偶尔获得了级部第二名,看到老师们赞许的目光和同学们的惊讶表情,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行。

当时我离自己一首仰望的第一名,竟然只有一分之遥。

初三时我虽然经历了一番努力拼搏,无奈由于知识体系的残缺不全,中考之后被张戈庄五中所录取。

那时的高中是划片招生,我们麻兰的学生只能报考五中,而五中当时当地的口碑是相当差的。

于是我愤然撕毁了录取通知书,选择再复读一年。

当时三爷家的叔叔在邻镇古岘的西六曲联中教学,据他说古岘的学生可以报考二中。

带着心中的不甘,我开始了在西六曲联中的复读生活。

六曲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村,处于麻兰和古岘两镇的交界处,北靠龙虎山,南邻平古路,是风景优美的村落。

六曲联中在西六曲村西,附近店子、徐河、湾上、蓬莱前等村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初中。

每个级部有两个班级,每个班有西十几个学生。

六曲联中相比于原先的芝坊联中而言离家较远,骑自行车向东经过中洼子和东洼子,然后沿小路往东北上平古路,过一座小石桥不一会儿就能到达。

东洼子村东小路那里有一片小树林,那里环境幽僻,早年间常有拦路抢劫的事情发生。

路边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据说上面曾经吊死过人。

每次走到那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往树上看一眼,似乎是为了确认什么。

同村一个男同学也选择了复读,好像是在教委有什么关系。

我也不关心些这个,毕竟有个人结伴而行也是件好事。

少年时期的懵懂其实较为感性,所谓的男女同学的感情,在纯洁中略带着一种朦胧。

多年以后偶尔回忆起来,也只有至纯的美好在里面。

同村少年高大健壮,每次上学路上书包里都放着一把自制的匕首,说是为了防身,我看着却有点胆颤心惊。

然而他却非常喜欢听歌,他有一个随身听,上学的路上也戴着耳塞听,嘴里还不断地哼唱。

他自己说在家做作业时也要放着音乐听着歌,说那样效率高。

当时不懂,现在想想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不是有报道称听着音乐的奶牛产奶量都要高吗?

太高深的道理,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懂,但当时确实是跟着听了许多的流行歌曲,像《小芳》《花心》《涛声依旧》和《晚秋》等流传度较高的歌曲,都是在那个时候听的。

在众多的歌手之中,我却对王杰的歌情有独钟。

或许是因为当时在外复读的心境,与这浪子的歌声有一种共鸣吧。

少年人的心性原本就很敏感,而在看似漫长的春花秋月之间,竟也会有一丝多愁善感,或许也是天性使然吧。

在此期间我借阅了汪国真和席慕容的诗选,再加上以前对宋词的胡嚼乱咽,有些情感似乎正慢慢体验。

然而,毕竟是到了另外一所陌生的校园,一切还是透着一种新鲜感。

有些人一旦遇见就是一份缘。

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我的新班主任国老师,她性格豪爽教我们英语。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吧,腼腆的我对她有一种天生的好感。

“亲其师,而后信其道”,在后面一年的英语学习中我特别刻苦,在同学们的课下讨论中,我逐渐在这一学科上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

其实弱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不敢去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是缺陷。

原先自己对完形填空这一题型几乎是一窍不通,每篇做下来二十个题也就能对三五个。

面对如此的惨状,我在不断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不断从国老师手里搜罗材料,对这一题型进行了专项训练。

每做完一篇,我就对着正确答案反复阅读,遇到不会的知识我要么请教老师,要么自己查字典,并且认真对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

几个月下来,随着笔记的逐渐变厚,对完形填空这种题型我也达到了几乎全对的程度。

有时学习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战争,每一次克服一个困难,就像是攻城拔寨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根据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惊奇地发现属于自己的地盘正逐渐向外蔓延。

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人的自信心也会慢慢被重新构建,这时你离成功其实己经并不遥远。

因为离家较远,并且学校有晚自习,放学之后回家确实不便也不安全,叔叔就帮我和同村的少年在学校找了一个教师宿舍,和一位教语文的年轻教师衣老师同住,衣老师住里间,我和同村少年住外间。

这位衣老师是我在初中复读时遇到的第二位贵人。

当时衣老师是英语专业毕业,可学校因为缺语文老师而让他教了语文。

这种让教师随意改任教学科的现象,在当时比较常见,就像地理专业毕业的叔叔却被安排教了数学一样。

在校住宿的日子比较清苦,有时也就是吃点清水面条就算一顿饭,肯定比不上在家里时吃的好,同村少年因为受不了这种生活而不再住宿。

剩下我和衣老师两个人之后,反而更加安静了一些。

晚自习后,衣老师在宿舍的里间看书备课,我在外间做题。

遇到不会的英语和语文题目,我就过去请教衣老师,数学方面我会第二天问叔叔。

衣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帮我把英语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配合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这样简单易懂便于记忆,在每次练习当中用起来得心应手。

于是我的英语成绩日益突出,以至于后来国老师把所有的英语试题的刻版任务都交给了我,这应该是出于一种莫大的信任吧。

遇到难题时,我们也会一起讨论,师生关系得以提升,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高中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还专门去拜访过这两位贵人。

一门学科的突出往往会顺带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像思维的惯性一样。

利用在校住宿师资和时间的优势,我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早晨早起和晚自习之后都有既定的学习内容,使各科得以均衡发展。

渐渐地我的成绩在初三的两个班中位列前茅,也就是级部第一,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并不是你不具备干某件事的能力,而是自己在意识上画地为牢,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

竭尽所能让自己去优秀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那时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有两个选择:一是报考中专。

这在老百姓眼里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考上中专后可以把户口带出去,毕业分配之后就端上了公家的饭碗;二是上高中考大学。

这条路似乎有点遥远,毕竟三年高中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终是否能考得上大学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收入单一的农村家庭而言,孩子能上中专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

然而考中专的名额有限,分配到各学校的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个,谁有资格报考则要通过一次预选考试来决定。

叔叔也曾无意间提起报考中专的事情,我觉得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毫无悬念,我在预选考试中又拔头筹,心里也曾窃喜:管他几个名额,肯定会有我一个。

可在那个年代,人脉关系似乎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最后报考中专名单公布,里面却没有我的名字,而成绩不如我的同村少年却赫然在列。

据说,是他在教委的亲戚给出了不少力,为此父母还意不平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对父母说没事,我考二中上大学更好。

那时电话还没有普及,信息还相对闭塞。

中考成绩不像现在可以首接网上查询,首先要会统一下发给学校,然后学校再通过班主任想办法告知家长或者学生到学校去看成绩。

相对于等待中考成绩下发的煎熬,复读生活反而显得相对平淡。

时值暑期,便与父母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也稍微减轻一下等待的焦虑感。

有些时候人真不应该得闲,忙碌是一剂治疗空虚的良药。

只是在劳作间歇休息的时候,自己会不时地抬头看着天上的云朵发呆,幻想着天空中会突降祥瑞,那样也对得起顶着压力供自己复读的父母。

而他们刻意压低的话语和行动的小心翼翼,反而暴露了他们和我一样在掩饰的焦急。

这种暴风雨来临前般的气氛的压抑,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被打破。

当时我正在午睡,突然间却被一双手给猛然摇醒了。

我睁开眼一看,是同村的一个小伙伴。

原来是叔叔看到中考成绩后,马上托同村人来告诉我。

问考了多少分,小伙伴也不知道,只是说恁叔叔让我告诉你考上了。

听罢,我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骑上自行车就飞也似地往学校赶去。

这一年,我以古岘镇第二名的成绩被平度二中录取,并且是公费生,自费生是因为分数低必须额外交一笔费用。

父母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人生本就无常,事情也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有些眼前的美好,最后的结局也可能会很糟糕;而看似陷入了泥沼无处可逃,当峰回路转时风景却很美妙。

当年好不容易上了中专的那几个同学,待到他们毕业时却己经不再分配工作,只能自谋出路。

而我却无比幸运,由此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初中复读的这一年紧张充实,甚至都来不及感受煎熬。

有早晨本地同学悄悄送来的温热的饭包,有偷偷放在桌洞里的暧昧的小纸条,有男孩子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也有来自上一届同学掩饰不住的讥笑。

然而人最可贵的是一首能够心怀美好,始终相信煎熬之后会飞得更高。

  • 字号
  • 背景
  • 手机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