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云之蚀

第二章 笔杆子的锤炼

发表时间: 2025-11-11
县委办的工作,远不像陈晓阳最初想象的那般波澜壮阔,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琐碎与案牍劳形。

收发文登记、文件传阅、会议通知、材料校对……这些看似简单重复的事务,却极其考验人的耐心、细致和对程序的严格遵守。

头几天,他像个学徒,紧跟着老王,熟悉那一套套繁琐的流程。

老王话不多,指点也是点到即止,但陈晓阳学得用心,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很快就能独立处理日常文电了。

这种按部就班的平静,在一周后被打破。

周一下午,刘德才主任把一份材料放到陈晓阳桌上,语气平常却带着分量:“晓阳,这是大山乡报上来的春季农业生产情况简报初稿,你看看,提提修改意见,明天上午给我。”

“好的,主任。”

陈晓阳双手接过那份还带着油墨味的材料。

他知道,这是刘主任开始给他压担子了。

回到座位,他泡上一杯浓茶,摊开材料,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简报写得西平八稳,数据翔实,措施具体,成效显著,符合一贯的公文范式。

但看着看着,陈晓阳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材料里引用的数据,多是“据统计”、“初步测算”,缺乏具体来源;提到的几个“典型事例”,描述笼统,像是为了凑篇幅;通篇读下来,感觉隔着一层纱,看不到田间地头的真实气息。

他合上材料,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这种从汇报材料到汇报材料的“空转”,让他心里有些不踏实。

他想起了周书记在公开场合强调的“深入实际、求真务实”。

犹豫片刻,他起身走到刘主任办公室门口,敲了敲门。

“主任,大山乡的那个简报,我看完了。”

陈晓阳站在办公桌前,语气谨慎。

“嗯,有什么想法?”

刘主任从文件上抬起头。

“我觉得……整体框架可以,但有些地方,可能不够扎实。”

陈晓阳斟酌着词句,“比如这几个数据,来源不太清晰;还有这几个例子,有点泛泛而谈。

我想……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联系一下大山乡,请他们提供更详细一点的背景材料?

或者,有没有可能我们下去实地看看?”

刘主任闻言,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后靠,打量了陈晓阳几秒钟,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下去看看?

时间来得及吗?

简报后天就要报给县领导。”

“如果只是去离县城最近的河口村看看,一天往返应该来得及。”

陈晓阳心里早有盘算,语气坚定了几分,“我想看看实际的春耕进度,跟村干部和农户聊聊,也许能找到更鲜活、更具体的东西。”

刘主任沉吟了一下,手指在桌上点了点:“想法是好的。

但你要知道,办公室工作,主要是对上负责,把下面的材料整理好、提炼好,是我们的本职。

下去调研,那是专门调研科室或者农业部门的事。”

“我明白,主任。”

陈晓阳没有退缩,“但我总觉得,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和脚踩在泥土里看到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哪怕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点,心里也能更有点底。”

刘主任又看了他几秒,终于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年轻人,有这股子钻劲,是好事。

既然你有这个想法,那就去一趟河口村看看。

快去快回,注意安全。

就你一个人去,办公室车紧张,你自己解决交通。”

“谢谢主任!

我明天一早就去!”

陈晓阳心里一喜,连忙应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晓阳就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出发了。

河口村离县城有二十多里地,多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初夏的清晨,风吹在脸上还有些凉意,但他蹬着车,浑身冒汗。

一路上,他看到田野里己有农民在忙碌,星星点点的身影,与简报上那些抽象的数字形成了生动的对照。

快到河口村时,自行车链条突然“咔哒”一声,断了。

陈晓阳只好推着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村口。

村支书是个黑瘦的中年人,听说他是县委办下来了解春耕的,有些意外,但还是热情地把他迎进了村委会。

“领导,春耕都好着呢!

进度比去年还快!”

村支书递过一碗粗茶,照着汇报材料的调子说。

陈晓阳没接话茬,擦了擦汗,说:“支书,我不是什么领导,就是办公室写材料的。

想实地看看咱们村秧苗长得咋样,种子、化肥够不够,老乡们有啥难处没有。”

村支书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推着破自行车、满头是汗的年轻人,眼神里的官腔淡了些:“哦,看看啊……那我带你田埂上转转?”

走在田埂上,陈晓阳看得仔细,问得也细。

哪块田缺水,哪家劳力外出打工了,种子价格比去年涨了多少,农药效果怎么样……他一边问,一边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

遇到正在田里忙活的老农,他就蹲在田埂上,递根烟,拉家常似的聊起来。

起初村民们有些拘谨,见他没架子,说话实在,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有抱怨灌溉渠年久失修的,有担心粮价不稳定的,也有反映买到假化肥的……村支书跟在后面,脸色有些复杂。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干部不是来听成绩的,而是专挑问题和难处问。

中午,陈晓阳婉拒了村支书安排的小食堂,在村头小店买了两个馒头就着咸菜解决了午饭。

下午,他又走访了几户农家,看了村里的农资店。

一天的奔波下来,裤腿上沾满了泥点,汗水浸透了衬衫,但笔记本上却记满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傍晚,他推着修好的自行车回到县城,首接去了办公室。

顾不上吃饭,他摊开笔记本和那份简报初稿,对照着实地了解到的情况,开始重新构思。

他删掉了那些空泛的套话和模糊的数据,补充了具体的典型事例和农户反映的实际问题,并对春耕生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困难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首忙到深夜,一份几乎重写的简报稿才终于完成。

新稿子语言朴实,数据有出处,事例有血肉,问题有针对性。

第二天一早,他把修改稿交给刘主任。

刘主任快速浏览着,起初表情平淡,看到后面,目光渐渐专注起来,手指在几个新增的数据和事例上停留了片刻。

“这都是你昨天下去看到的?”

刘主任抬起头,看着陈晓阳。

“是的,主任。

主要是和村干部、还有几位老乡聊的情况。”

陈晓阳回答,眼里带着熬夜的血丝,但目光清亮。

刘主任没说话,又低头仔细看了一遍,半晌,才放下稿子,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真正的笑意:“嗯,这次改得不错。

比原稿扎实多了,有血有肉,问题也抓得准。

看来,这趟泥巴路没白跑。

以后写东西,就得有这股子求真务实的劲儿。”

“谢谢主任!”

陈晓阳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一股暖流和成就感涌上心头。

这份经过实地调研淬炼的简报,后来得到了分管农业的县领导的肯定。

这件事也在办公室小范围传开,赵强拍着他的肩膀说:“行啊,晓阳!

真下去跑田埂了?

怪不得刘主任夸你笔头子硬!”

语气里带着几分惊讶和不易察觉的重新打量。

陈晓阳只是笑笑。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这支笔,只有蘸着田野里的露水和泥土,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文字。

他隐约触摸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虽然辛苦,却让他内心踏实的路。

然而,他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满足于纸上谈兵的“较真”,在习惯于按流程运转的机关里,既会带来赏识,也可能悄然触动某些敏感的神经。

(第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