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其它小说 > 民间传统故事300字

民间传统故事300字

渔中唱晚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民间传统故事300字》是网络作者“渔中唱晚”创作的其它小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王老实杨老详情概述:1 善恶有报明朝末江南水乡有个杨柳村东头住着兄弟哥哥王大娶了镇上赵员外的女儿赵经营着父亲留下的绸缎庄;弟弟王老年过三十仍未娶守着祖传的两亩薄田和一间老靠种菜卖菜为这年夏暴雨连下三王老实的老屋年久失一夜之间塌了半他无处安只好硬着头皮去哥哥家求王大富家青砖黑高墙大好不气王老实刚踏进院就被嫂子赵氏拦住“哎这不是老实吗?怎...

主角:王老实,杨老实   更新:2025-10-30 19:04:5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善恶有报明朝末年,江南水乡有个杨柳村,村东头住着兄弟俩。哥哥王大富,

娶了镇上赵员外的女儿赵氏,经营着父亲留下的绸缎庄;弟弟王老实,年过三十仍未娶亲,

守着祖传的两亩薄田和一间老屋,靠种菜卖菜为生。这年夏天,暴雨连下三日,

王老实的老屋年久失修,一夜之间塌了半边。他无处安身,只好硬着头皮去哥哥家求助。

王大富家青砖黑瓦,高墙大院,好不气派。王老实刚踏进院子,就被嫂子赵氏拦住了。

“哎呦,这不是老实吗?怎么浑身湿漉漉的,别把我家这青石板给弄脏了,刚请人擦过的。

”赵氏捏着鼻子,一脸嫌弃。王老实局促地搓着手:“嫂子,我家的房子塌了,

想问问能不能在哥哥这里借住几日,等我修好房子就搬回去。”王大富闻声从里屋走出来,

挺着微胖的肚子,手里还拿着账本:“老实啊,不是哥不帮你,你看我这院子虽大,

但前几日你侄儿带了几个同窗回来住,实在没有空房了。”王老实看着哥哥躲闪的眼神,

心里明白了几分,但仍抱着一丝希望:“哥,柴房也行,只要能遮风挡雨...”“柴房?

那可不行!”赵氏尖声打断,“里面堆满了过冬的银丝炭,价值十几两银子呢,

要是被你弄湿了,我们找谁说理去!”王大富假惺惺地叹了口气,

从袖袋里摸出几个铜板:“这样吧,你去村头客栈住几天,这些钱应该够住两晚了。

”王老实看着哥哥手心里那五个铜钱,心里凉了半截。

村头客栈最便宜的房间也要一晚三个铜钱,这连两晚都不够。他知道再求无用,

默默地接过铜钱,转身走进了细雨中。正当王老实不知该往何处去时,

村中老塾师李老先生刚好路过,见他落魄模样,便邀他去自家暂住。王老实感激不尽,

发誓日后定当报答。第二天雨停,王老实回到老屋废墟,想看看还有什么家当能捡回来。

他在断壁残垣中翻找,突然在原本是床铺的位置,发现了一块刻着奇怪符文的青石板。

掀开石板,下面竟是一个小坛子,里面装着十锭白银,足足一百两!

旁边还有一本泛黄的书册,封面上写着《善缘录》。王老实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一时愣在原地。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心想这定是祖上所藏,应当与兄长共同商议。

于是他用破布包好银两和书册,再次去了哥哥家。这次,王大富和赵氏听说他挖到了银子,

态度大变,热情地迎他进门,又是端茶又是递点心。“弟弟啊,咱们是亲兄弟,爹娘走得早,

长兄如父,这银子理应由我保管。”王大富盯着那白花花的银锭,眼睛发亮。

赵氏也连声附和:“就是就是,你哥哥经商经验丰富,能让钱生钱。放在你那里,

万一被人骗了去,岂不可惜?”王老实本就不善言辞,被哥嫂一番软硬兼施,

最终只留了二十两,其余八十两都被王大富拿去了。临走时,他想起那本《善缘录》,

便拿出来给哥哥看。“这是什么破书?”王大富随手翻了翻,

见里面写的都是些行善积德的故事和道理,不屑地扔回给王老实,“拿去吧,

不值钱的玩意儿。”王老实收回书册,默默离开了哥哥家。有了二十两银子,

王老实很快重建了房屋,还剩下些钱,便买了更多菜种,扩大了菜园。闲来无事时,

他就翻看那本《善缘录》,渐渐被书中道理吸引,开始按照书中所说,行善助人。

他在路边搭建凉棚,免费给过往行人提供茶水;收留流浪的小动物;谁家有困难,

他总是第一个帮忙,而且从不求回报。说来也怪,自那以后,他的菜园里的菜长得格外好,

就连普通的白菜,也比别人的清甜可口,在镇上很是畅销。而王大富拿到八十两银子后,

不但没有扩大经营,反而听信赵氏怂恿,用这笔钱贿赂官府,想独占县里的绸缎供应。

不料事情败露,被罚了一大笔钱,差点入狱。此后生意一落千丈,不到半年,

就赔光了大部分家产。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一日大雪纷飞,王老实挑菜去镇上卖,

回来时已是黄昏。在村口老槐树下,他发现一位冻得奄奄一息的老乞丐,急忙将他背回家中。

王老实给老乞丐换上干净衣服,煮了热粥,又将自己唯一的厚被子给他盖上。

老乞丐在他家休养了三日,王老实悉心照料,毫无怨言。临别时,

老乞丐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旧竹筒,递给王老实:“小哥,多谢你这几日照顾。

老夫身无长物,唯有这竹筒相伴多年,如今赠与你吧。记住:心存善念,天必佑之。

”王老实本想推辞,但看老乞丐态度坚决,只好收下。送走老乞丐后,

他将竹筒随手放在窗台上,也没多想。奇怪的是,自那以后,

王老实每天早上都会发现竹筒里装满了晶莹的白米,刚好够他一天食用。他试着把米倒空,

第二天又会重新出现。他这才明白,那老乞丐绝非寻常人。有了这个宝物,

王老实更加乐于助人。他经常接济村中的孤寡老人,把神奇的米分给更需要的人。

而竹筒也仿佛通人性,需要帮助的人越多,它产出的米也越多。消息很快传到了王大富耳中。

此时的他已家道中落,听说弟弟得了这等宝贝,立刻带着妻子上门。“弟弟啊,

听说你得了个宝筒?让哥哥瞧瞧!”王大富一进门就直奔主题。王老实不善说谎,

只好拿出竹筒。王大富捧在手里反复查看,眼中尽是贪婪:“这等宝物,放在你这太浪费了!

你应该交给哥哥保管,我在外见多识广,认识不少达官贵人,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老实坚决不同意:“哥,这是老人家赠我的礼物,不是买卖之物。再说,

我用它产米帮助乡邻,岂能为钱财卖掉?”赵氏阴阳怪气地说:“哟,现在有钱了,

连哥哥的话都不听了?别忘了,当初要不是我们给你那八十两银子,你能有今天?

”王老实听了,心中难过,但仍坚持不卖竹筒。王大富夫妇悻悻而去,但并未死心。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王大富偷偷潜入王老实家,偷走了竹筒。回家后,他和赵氏欣喜若狂,

将竹筒供在堂屋,等着第二天早上收米。谁知第二天一早,竹筒里不仅没有米,

反而爬出一条青蛇,狠狠咬了王大富一口。王大富惨叫一声,伤口迅速肿胀发黑。

赵氏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请来郎中。郎中看了伤口,连连摇头:“此毒怪异,老夫无能为力,

怕是撑不过三日。”赵氏哭哭啼啼,只好去找王老实。王老实听说哥哥中毒,二话不说,

立刻赶去哥哥家。他看到王大富面色发青,气息微弱,心痛不已。“都是你那破竹筒害的!

”赵氏哭骂道。王老实拿起桌上的竹筒,发现筒底有一行小字若隐若现:“贪心不足,

反受其害;诚心悔改,生机自现。”他恍然大悟,对奄奄一息的王大富说:“哥,

这竹筒上有字,说要诚心悔改才有生机。你快诚心忏悔,或许还有救!

”王大富此时已然后悔,虚弱地说:“我...我贪心不足,

嫉妒弟弟...还偷了他的宝物...我知错了...”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

伤口的黑色就慢慢消退,疼痛也减轻了大半。王老实急忙用草药为他敷上,不出半月,

王大富就痊愈了。经历此事,王大富幡然醒悟,与赵氏彻底改变了往日的作风,

开始学着诚实经营,帮助乡邻。

而王老实则把竹筒的秘密告诉了哥哥:原来这竹筒只有在持有者真心行善时,才会产出米来。

兄弟二人和好如初,一起用竹筒帮助村中百姓。后来杨柳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成了远近闻名的善缘村。那本《善缘录》和神奇竹筒,至今仍在王家后人中传承,

而“善恶有报”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着后人:心存善念,天必佑之;贪念一起,

祸必降之。2 故事背后的道理老人们常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并非虚言。

王老实虽生活清贫,但心地纯善,乐于助人,故能得遇奇缘,化险为夷。而王大富贪图钱财,

冷漠自私,终遭祸事。幸而他迷途知返,诚心悔改,才得一线生机。人生在世,

富贵贫贱皆有其因。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杨柳村王家兄弟的故事,不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吗?那神奇竹筒,看似是仙人馈赠,

实则是人心的映照。心善,则万物皆善;心恶,则宝物成祸根。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今人听此故事,当时时警醒: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存善念,

便是最好的护身符;多行不义,纵有万贯家财,终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忙。

3 石门开早些年,杨家村有个叫杨老实的后生,人如其名,老实巴交,父母早亡,

跟着哥嫂过活。哥杨富贵和嫂李氏,是村里出了名的精明人。家里有十亩好田,

却让杨老实住柴房,吃剩饭,干最累的活。杨老实从不抱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砍柴挑水,

下地干活,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这年大旱,河水干涸,田地龟裂。村里老人都愁眉不展,

说是几十年不遇的大灾年。一天晚上,杨富贵把杨老实叫到跟前,

递给他一个破包袱:“老二啊,年景不好,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你去南山碰碰运气,

找点野果野菜,也好省下些口粮。”李氏在一旁帮腔:“是啊,听说南山上有不少野山药,

你挖点回来,够吃好几天的。”杨老实看着哥嫂身上崭新的棉布衣裳,

再看看自己满是补丁的粗麻衣,什么也没说,接过包袱点了点头。第二天天没亮,

杨老实就带着一把破镐头和几个干硬的窝窝头,向着南山出发了。南山高耸入云,山路崎岖。

杨老实走了一天,又累又饿,只找到几根瘦小的野山药。眼看天色已晚,

他找了个山洞准备过夜。刚进山洞,就听见里面有微弱的呻吟声。杨老实壮着胆子往里走,

借着洞口透进来的月光,看见一位白发老妪蜷缩在角落,脸色苍白,气息微弱。“老人家,

您怎么了?”杨老实急忙上前问道。

老妪艰难地睁开眼:“水...给我点水...”杨老实这才想起,

自己的水葫芦里只剩下最后几口水。这荒山野岭,明天能不能找到水源还难说。

但他看着老妪干裂的嘴唇,毫不犹豫地解下水葫芦,递到她嘴边。老妪喝了几口水,

精神稍好,又盯着杨老实包袱里那几个窝窝头。杨老实毫不犹豫,把最大的一个递给了她。

老妪吃完,脸上有了血色,微笑道:“好后生,你救了我一命。这南山深处有个月牙泉,

泉水甘甜,永不干涸。泉边有棵老槐树,树下埋着一样东西,算是我给你的谢礼。”说完,

老妪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递给杨老实:“这里面是些种子,你撒在月牙泉周围,

来年必有收获。”杨老实正要推辞,一眨眼的功夫,老妪竟不见了踪影。他惊讶不已,

明白自己遇上了山中的仙人。第二天,杨老实按照老妪的指引,

果然在南山深处找到了月牙泉。泉水清澈见底,泉边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

他在树下挖了半天,挖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里面不是金银财宝,

而是一本泛黄的古书,封面上写着《农经秘要》。书中记载着各种抗旱作物的种植方法,

以及如何寻找地下水源的秘诀。杨老实如获至宝,将老妪给的种子撒在泉边,

又在月牙泉旁搭了个草棚,照着书上的方法开垦土地,种植耐旱作物。说来也怪,

这月牙泉周围的土地特别肥沃,种下去的种子不出三天就发芽,长势喜人。更神奇的是,

那本《农经秘要》似乎有灵性,每当杨老实遇到困难,翻开书总能找到解决方法。半年后,

大旱依旧,但杨老实的这片小园子却郁郁葱葱,瓜果飘香。他时常采摘些蔬果,

送回村里分给乡亲们。哥嫂见他不但没饿死,反而活得滋润,便假惺惺地前来探望。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