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 瓯鹿风客唐宪宗《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完结版阅读_(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全集阅读

瓯鹿风客唐宪宗《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完结版阅读_(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全集阅读

瓯鹿风客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内容精彩,“瓯鹿风客”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瓯鹿风客唐宪宗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唐宪宗开局削藩,竟被太监送了盒饭?》内容概括:《唐宪宗:开局削藩,结局竟被太监送了盒饭?》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其他,古代小说,作者是有名的网络作者瓯鹿风客,主角是李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前励志后苏爽,非常的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唐宪宗:开局削藩,结局竟被太监送了盒饭?

主角:瓯鹿风客,唐宪宗   更新:2025-10-31 21:34:4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卷一:少年天子・乱世初鸣第一回 广陵王承志闻秘录 大明宫惊变悟兴衰贞元二年的长安,

年味还没散干净,就被一阵马蹄声踏碎了平静。十三岁的广陵王李纯,

正躲在祖父唐德宗李适的御书房偏角,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酥饼,

耳朵却死死钉在门外的动静上。他听见了兵器碰撞的脆响,听见了宫女宦官的哭喊,

还听见了一群粗嗓门的士兵在喊 “欠饷!要吃饭!”—— 这就是后来被史书一笔带过,

却刻进李纯骨子里的 “泾师之变” 余波。叛军虽然已经被赶出长安,

但那些提着刀闯宫的身影,那些烧着的宫殿梁柱噼啪作响的声音,还有祖父德宗仓皇出逃时,

鬓角沾着的泥土,都像烙铁一样烫在他心上。德宗回来后,好几天都没怎么说话,

只是抱着李纯坐在龙椅上,摩挲着他的头顶叹气:“纯儿,你看这天下,朕是天子,

却连自己的宫城都守不住。” 李纯抬头,看见祖父浑浊的眼睛里,映着殿外飘零的落叶,

还有远处藩镇节度使们送来的 “慰问信”—— 那些信上的字个个恭敬,

字缝里却全是 “老子不听你管” 的嚣张。当时的唐朝,说好听点是 “藩镇割据”,

说难听点就是 “全国遍地小王国”。那些节度使,名义上是朝廷任命的 “地方总裁”,

实际上手握兵权财权,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把辖区当成自家产业,

朝廷的命令传到他们那儿,基本等同于 “废纸一张”。而宫里的宦官,

仗着帮皇帝打理禁军、传递消息,慢慢成了 “宫内分公司经理”,手里攥着实权,

连皇帝都得让他们三分。李纯攥紧了小拳头,对德宗说:“祖父,父亲是太子,

将来是第二天子,孙儿愿做第三天子,替祖父、父亲把这破碎的江山拼回来!

” 德宗愣了一下,随即老泪纵横,

把怀里的《贞观实录》和《开元实录》塞给了他:“好孙儿,先看懂这两本书,

看看太宗爷怎么打天下,玄宗爷怎么治天下,再想想怎么收拾这烂摊子。”从那天起,

李纯就成了大明宫藏书阁的常客。别人的少年时光是斗鸡走狗、吟诗作对,

他的日常却是抱着两本 “成功学宝典” 死磕。《贞观实录》里,

太宗李世民如何纳谏如流、平定四方,让他看得热血沸腾;《开元实录》里,

玄宗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开创盛世,晚年却宠信杨贵妃、重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

又让他脊背发凉。他渐渐明白,这江山的兴废,从来不是靠运气,

而是靠君主的脑子、臣子的忠心,还有对 “权力” 二字的拿捏。看书之余,李纯没闲着。

他知道,光靠自己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没用,得找些 “靠谱的队友”。

当时朝廷里有一群叫 “革新派” 的官员,领头的是后来的宰相杜黄裳、李绛,

还有个写文章特别厉害的白居易。这些人看不惯藩镇的嚣张,也瞧不上宦官的专权,

一心想恢复大唐的荣光。李纯借着向他们请教经史的名义,经常偷偷约他们在东宫偏殿见面。

说是请教,其实是 “秘密接头”。杜黄裳给他讲 “藩镇就像不服管的分公司,

得先打服一个, others 才会听话”,李绛教他 “纳谏要像收快递,

不管好坏都得先拆开看看”,白居易更直接,拿着自己写的《策林》,

一条条跟他说 “怎么减税、怎么练兵、怎么让百姓愿意跟着朝廷”。这些谈话,

都被李纯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藏在枕头底下。他还发现,宦官和藩镇之间,

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有些宦官偷偷给藩镇送消息,藩镇则给宦官送金银,

说白了就是 “官商勾结”,一起坑皇帝这个 “大老板”。有一次,

他撞见大宦官俱文珍偷偷给西川节度使刘辟写信,信里居然写着 “若有异动,

某愿为内应”,吓得他赶紧装作路过,心里却记下了这个名字:俱文珍,

这是个不能留的 “内鬼”。贞元二十一年,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

可顺宗身体不好,刚登基就中风了,说话都不利索。这下可好,

“分公司经理” 俱文珍和一群 “地方总裁” 找到了机会,他们联合起来,

逼着顺宗退位,美其名曰 “让太子监国,以安天下”。那段时间,

大明宫的空气都像凝固了一样。俱文珍带着神策军士兵在宫殿外巡逻,

腰间的刀子明晃晃的;藩镇节度使们的奏章一封接一封送到长安,

全是 “请立广陵王为帝” 的逼宫之言。李纯夹在中间,既紧张又兴奋 —— 他知道,

属于自己的时代,要来了。他没有硬刚,而是选择了 “顺势而为”。他亲自去见俱文珍,

态度恭敬地说:“公公是三朝元老,朕若登基,必以公公为股肱之臣。

” 又秘密给几个态度摇摆的藩镇节度使写信,承诺 “只要安分守己,朝廷既往不咎”。

两边都安抚好,俱文珍立刻加快了逼宫的节奏。同年八月,顺宗下诏 “内禅”,

李纯在大明宫太极殿登基,改元 “元和”。坐在龙椅上,看着阶下跪拜的百官,

李纯心里默念:祖父、父亲,孙儿做到了。但他更清楚,这龙椅不好坐,

那些 “地方总裁” 和 “分公司经理”,还在盯着他的位置呢。

番外小剧场:东宫密谈杜黄裳:“殿下,如今藩镇就像疯狗,不打不行。”李纯:“杜公,

打谁最合适?”杜黄裳:“西川刘辟,最跳脱,先揍他,杀鸡儆猴!”李绛:“殿下,

打之前得先攒钱,百姓刚遭了兵灾,得减税,让他们愿意支持朝廷。

”白居易突然插话:“殿下,我写了首《秦中吟》,骂那些贪官污吏,您要不要看看?

”李纯憋笑:“白先生,先别急着写诗,等朕平定了藩镇,您再写《元和中兴赋》,

岂不是更妙?”第二回 罢宫市纳谏树新风 革积弊裴度献宏图元和元年正月,

刚登基没几个月的李纯,干了一件让全长安百姓拍手称快的事 —— 废除 “宫市”。

这宫市是啥?简单说,就是皇宫里的宦官,打着 “为皇帝采买” 的旗号,

到市面上抢东西。看中谁家的布料,给一文钱就拿走;看上谁家的粮食,直接扛走不给钱,

美其名曰 “御用”。老百姓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毕竟这些宦官是 “皇帝的人”,

惹不起。李纯在东宫时就知道这事儿有多坑。有一次,他微服出宫,

亲眼看见一个宦官拿一串劣质的铜钱,换了老农一整车柴火,老农哭着阻拦,

还被宦官手下的人打了一顿。那时候他就暗下决心,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废了这破制度。

诏书一下,长安街头一片欢腾。老百姓奔走相告:“新皇帝是明君啊!” 李纯趁热打铁,

又下了两道诏书:一是蠲免天下租税三年,凡是德宗年间拖欠的赋税,

一律免除;二是释放后宫多余的宫人三千人,让她们回家嫁人,

还下令 “禁绝所有地方官进奉”—— 以前那些节度使、刺史,

动不动就给皇帝送金银珠宝、奇珍异宝,其实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

李纯直接断了这条歪路。这些举措,一下子就稳住了民心。但李纯知道,光靠这些还不够,

要想干大事,得有靠谱的臣子。他想起了东宫时的那些 “盟友”,大手一挥,

任命杜黄裳为宰相,李绛为御史中丞,白居易为翰林学士,

还下了一道命令:“百官凡有谏言,无论大小,朕皆亲览。”这一下,朝廷里热闹起来了。

以前官员们怕触怒皇帝,不敢说话,现在见新皇帝真的愿意听,都敢放开了说。

白居易最敢说,有一次李纯想修一座宫殿,白居易直接上书:“如今西北边境还在打仗,

百姓还在挨饿,陛下怎么能先想着修宫殿?” 奏章递上去,大臣们都替他捏把汗,

没想到李纯看了之后,不仅没生气,还下诏停止修宫殿,还赏了白居易五十匹绸缎,

说:“白先生直言敢谏,是朕的镜子。”就在李纯忙着整顿内政的时候,

宰相杜黄裳找到了他,献上了一套 “削藩三策”。 第一策:“先易后难”,

先打最不听话、实力又不算最强的藩镇,比如西川刘辟,

打服之后震慑其他藩镇;第二策:“恩威并施”,对愿意归顺的藩镇,给足好处,对反叛的,

往死里打;第三策:“整顿禁军”,神策军是朝廷的直属部队,现在战斗力不行,

得好好训练,打藩镇全靠他们。李纯看完,拍案叫绝:“杜公此策,正合朕意!

” 他立刻下令,让杜黄裳负责整顿神策军,又把裴度和李吉甫召来,

让他们当 “削藩先锋”。 裴度这个人,性格刚直,打仗有一套,李纯把他派去西北,

负责训练边军;李吉甫心思缜密,擅长谋划,李纯让他负责收集藩镇的情报,制定作战计划。

要说这裴度,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后来成了李纯最信任的臣子,两人的关系,

堪比刘备和诸葛亮。有一次,裴度在密室里给李纯献宏图:“殿下,藩镇之所以嚣张,

就是因为兵权在握,而且父死子继,朝廷管不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规矩,

让兵权回到朝廷手里。” 他还建议,把神策军分成左右两军,互相牵制,

避免宦官独掌军权 —— 李纯深以为然,立刻照办。整顿神策军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些宦官不愿意放权,暗地里使绊子,说 “士兵训练太苦,会哗变”。

李纯直接把带头闹事的宦官贬到外地,放出话来:“谁敢阻拦强军,朕就办谁!

” 士兵们见皇帝动真格,也不敢偷懒,训练得格外认真。没过多久,

神策军的战斗力就提上来了,成了李纯手里的 “王牌部队”。这时候的李纯,

就像一个准备充分的棋手,棋盘已经摆好,棋子也已就位。他看着地图上那些割据的藩镇,

眼神锐利如刀。西川的刘辟,已经开始跳出来挑衅,说 “要当西川节度使,

还要兼领东川、山南西道”—— 正好,就拿你开刀,打响削藩的第一枪!

番外小剧场:练兵现场裴度拿着鞭子:“都给我使劲练!练不好的,晚上没饭吃!

”士兵甲小声嘀咕:“练这么狠,是要打谁啊?”士兵乙:“听说要打西川的刘辟,

那家伙可是个硬茬。”裴度听见了:“硬茬才好打!打赢了,赏银五十两,

还能回家探亲!”士兵们瞬间精神:“大人,我们一定好好练!”远处,

李纯在城楼上看着,对身边的李吉甫说:“裴度果然是将才。” 李吉甫点头:“殿下,

刘辟的好日子,到头了。

”卷二:剑指藩镇・铁血雷霆第三回 高崇文夜袭定西川 刘辟伏诛震河朔元和元年九月,

西川节度使刘辟,终于作死作到了头。他见李纯刚登基,觉得这年轻皇帝好欺负,

直接派兵占领了东川节度使的治所梓州,还派人给长安送了封信,

明目张胆地要求 “兼领三川”—— 也就是西川、东川、山南西道,

相当于要把整个西南地区变成他的私人领地。消息传到长安,

李纯正在和杜黄裳、裴度商量练兵的事。看完信,李纯把信纸往地上一扔,

拍着桌子骂道:“刘辟这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杜黄裳立刻附和:“殿下,

该动手了!刘辟主动挑衅,我们师出有名,正好杀一儆百!”李纯当即下旨,

任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为帅,率领神策军和关中精锐,讨伐刘辟。 这高崇文,

可不是一般人。他出身军旅,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打仗勇猛,尤其擅长夜袭,

人送外号 “夜老虎”。接到任命后,高崇文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就往西开拔,一路急行军,

没几天就到了剑门关。剑门关是西川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刘辟派了重兵把守,

还放话说:“高崇文要是能打下剑门关,我就把头割下来给他当球踢!” 可他没想到,

高崇文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当天晚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

高崇文让大部队在关前扎营,故意燃起熊熊篝火,装作要天亮攻城的样子。守军见状,

放松了警惕,躲在帐篷里喝酒取暖。可他们不知道,高崇文已经带着一支精锐小分队,

借着夜色的掩护,从一条没人知道的小路,绕到了剑门关后面。凌晨时分,守军还在睡梦中,

高崇文的小分队突然发起进攻。喊杀声、兵器碰撞声惊醒了守军,他们慌乱之下,

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高崇文一马当先,手里的长枪耍得虎虎生风,杀得守军哭爹喊娘。

没一会儿,剑门关就被攻破了,守将被当场活捉。拿下剑门关,高崇文马不停蹄,

直奔成都 —— 刘辟的老巢。 刘辟听说剑门关丢了,吓得魂飞魄散,

赶紧召集手下商量对策。有人劝他投降,有人劝他死守,刘辟犹豫不决,

结果耽误了最佳防御时机。等高崇文的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成都城里已经乱作一团。

又是一个深夜,高崇文故技重施,下令部队架起云梯,夜袭成都。

城里的守军本来就士气低落,见唐军从天而降,更是吓得四散奔逃。刘辟带着几个亲信,

想从后门逃跑,结果刚出城门,就被唐军拦住了。一番打斗后,刘辟被活捉,西川之乱,

就此平定。消息传到长安,李纯高兴得睡不着觉,当即下旨:“押解刘辟到长安,

朕要亲自审问!” 几天后,刘辟被押到了太极殿。这时候的刘辟,

早就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李纯看着他,冷冷地问:“刘辟,

你当初要兼领三川,现在还想要吗?”刘辟磕着头求饶:“陛下,臣一时糊涂,求陛下饶命!

” 李纯冷哼一声:“你糊涂?你占领梓州,残害百姓的时候,怎么不糊涂?

” 他转头对身边的宦官说:“把他拉下去,斩立决!首级传示诸镇,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好好看看反叛朝廷的下场!”刘辟的首级被送到河北、河南的藩镇后,

那些 “地方总裁” 们果然吓了一跳。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成德节度使王承宗,

本来还在观望,甚至偷偷和刘辟有联系,现在见刘辟落得如此下场,都赶紧收敛了气焰,

派人到长安进贡,表忠心。李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借着平定西川的势头,

暗中派使者去魏博、成德,一方面安抚,说 “只要朝廷号令,既往不咎”,

另一方面又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说 “谁先归顺,谁就能得到朝廷的赏赐”。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河北大地上悄然展开,而李纯知道,这只是削藩的开始,接下来,

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番外小剧场:高崇文的 “夜袭秘诀”士兵:“将军,

您为啥总喜欢夜袭啊?”高崇文摸了摸胡子:“笨!晚上人都睡熟了,防备最松,

打起来最省力!”士兵:“那要是遇到下雨天怎么办?”高崇文:“下雨天更好!

雨声能掩盖脚步声,敌人更难发现我们!”旁边的副将补充:“将军还有个习惯,

夜袭前必喝一碗烈酒,说是能壮胆!” 高崇文瞪了他一眼:“胡说!那是为了驱寒!

”第四回 镇海锜谋逆露锋芒 王师破吴越显天威西川刚平定没两年,

又一个 “地方总裁” 跳了出来 —— 镇海节度使李锜。这李锜,是宗室出身,

按理说应该忠于朝廷,可他偏偏是个野心家。他在镇海今浙江一带当了好几年节度使,

把辖区当成了自己的王国,私铸兵器、囤积粮草,还招了一群亡命之徒当亲信,

早就有了反叛的心思。 西川之乱时,他见刘辟被打得落花流水,暂时收敛了锋芒,

还派人到长安进贡,装作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李纯早就看穿了他的伪装。西川平定后,

李纯就派了使者去镇海,名义上是慰问,实际上是打探虚实。使者回来后,

向李纯汇报:“李锜在镇海私设刑堂,百姓稍有不满就被处死,

还在府库里藏了大量兵甲和粮草,看样子是要谋反。” 李纯听了,心里有了底:“这李锜,

比刘辟还狡猾,得想个办法收拾他。”元和二年九月,李纯下了一道诏书,召李锜入朝为官,

任命他为左仆射 —— 这是个虚职,明摆着是要夺他的兵权。 李锜接到诏书后,

心里犯了嘀咕:去长安吧,肯定会被软禁,兵权也没了;不去吧,就是抗旨,等于公开反叛。

他思来想去,决定先装病,说 “身体不适,无法入朝”,同时加快了谋反的准备。

李纯早就料到他会这么干,立刻顺水推舟,又下了一道诏书:“既然李公身体不适,

那就让你儿子李师回长安任职,代你尽忠。” 这一下,

李锜没辙了 —— 儿子要是去了长安,就成了人质。他索性撕破脸皮,

杀了朝廷派来的观察使,正式起兵反叛,还自称 “天下都元帅”,

派军队攻占了苏州、常州等地。李锜以为,镇海地处吴越,远离长安,

朝廷大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他可以先占领江南,再和河北藩镇联合,对抗朝廷。

可他没想到,李纯早就做好了准备。李锜反叛的消息刚传到长安,

李纯就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锷为帅,率领淮南、宣歙、浙西三路大军,合围镇海。这王锷,

是个老谋深算的将领,打仗讲究 “稳、准、狠”。他知道李锜的军队虽然勇猛,

但都是乌合之众,而且不得民心。所以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到镇海各地,

宣传朝廷的恩德,说 “只要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还能得到赏赐”。 这一招果然管用,

李锜的不少部下,本来就是被胁迫反叛的,现在见朝廷大军压境,又有赏赐,纷纷倒戈投降。

更有意思的是,李锜的亲外甥裴行立,也看不惯舅舅的所作所为,偷偷派人和王锷联系,

约定里应外合。 元和二年十一月,王锷下令总攻。裴行立在内部策应,打开了镇江城门,

唐军一拥而入,李锜的军队瞬间溃不成军。李锜想坐船逃跑,结果刚上船,

就被自己的部将活捉,献给了王锷。李锜被押到长安后,李纯亲自审问。

这李锜比刘辟还嘴硬,居然说:“臣反叛,都是因为朝廷不信任臣!

” 李纯冷笑:“你私铸兵甲、杀害朝廷命官,还敢说朝廷不信任你?” 他当即下令,

将李锜腰斩于市 —— 比刘辟死得还惨。平定镇海后,李纯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把李锜府库里的金银财宝,全部散发给浙西百姓,还蠲免了浙西三年的赋税。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皇帝英明。二是在江南推行 “两税法” 改革,

规定 “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资产和田亩纳税”,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江南是唐朝的财赋重地,控制了江南,

就等于握住了削藩的 “钱袋子”。李锜的死,再次震慑了藩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