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裹挟着六月特有的潮热,穿过敞开的窗,拂动了苏眠书桌上那本摊开的《海洋地质学》页角。
窗外,是喧闹的毕业季,行李箱轮子滚过路面的声音、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以及混杂着笑与泪的告别声,交织成独属于这个季节的交响。
然而,这所有的喧嚣,都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她的世界之外。
她的世界很静。
静得只能听见老旧空调的低鸣,以及自己平稳的呼吸。
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个朴素的木质相框,里面是那张她看了千万次的照片——蔚蓝的海边,年轻儒雅的父亲苏哲将她高高举起,她笑得没心没肺,父亲的眼神里则盛满了全世界的温柔。
那是八年前,父亲在一次南海科考任务中“因公失踪”前,最后一次带她去看海。
“嘀嗒。”
一滴水珠落在相框玻璃上,晕开一小片模糊。
苏眠愣了一下,才意识到是自己哭了。
她迅速用手指揩去,仿佛要揩去那一瞬间的软弱。
就在这时,宿舍楼下的阿姨在喊:“320,苏眠!
有你的包裹,好大一个!”
包裹是用最普通的硬纸板箱封装,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只有她的名字和地址,打印得一丝不苟。
重量不轻,抱在怀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命运降临般的实感。
她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胶带。
纸箱开启的瞬间,一股熟悉而又遥远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海水浸蚀后留下的淡淡咸腥,混合着纸张年深日久的霉味,还有一种……属于父亲实验室的、冷冽的金属和机油味。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
箱子里,是几本用防水袋层层包裹,却依然被海水严重侵蚀的笔记本。
封面熟悉的笔迹,正是父亲苏哲的。
笔记本旁边,是一张己经泛黄、边缘卷曲的画。
画上,是用稚嫩笔触描绘的“海底城堡”,歪歪扭扭的字写着:“送给爸爸——你的王国。”
这是她小时候画的,父亲当时欣喜若狂,说这是他收到过最棒的礼物,一首珍藏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上眼眶。
她颤抖着拿起最上面一本笔记,轻轻翻开。
纸张脆弱,许多字迹己被海水洇开,模糊难辨。
但她能认出,那是父亲关于南海海底地质构造、洋流、生物群落的大量观测记录和思考,其间穿插着一些她看不太懂的复杂公式和潦草的素描。
她几乎是凭着本能,将笔记一页页摊开,用手机的高清摄像头拍下,导入电脑,启动了她为处理老旧地质资料而自学编写的影像增强软件。
屏幕上的字迹在算法的作用下逐渐变得清晰。
她一页页地检索,目光如雷达般扫过每一个符号。
终于,在一页描绘着一种枝杈丛生、形如玫瑰的奇异珊瑚(旁边标注着“冷珊瑚——海底玫瑰”)的素描旁,她发现了一串手写的经纬度坐标:北纬15°27,东经112°51这串坐标被用一种近乎执拗的力道,反复描摹了多次,深深地刻进了纸张的纤维里。
就在这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封新邮件提示,标题格外醒目:恭喜!
苏眠同学,你己正式入选国家“探海者计划”南海科考队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严丝合缝地扣在了一起。
苏眠伸出手,指尖轻轻触摸着屏幕上那串冰冷的数字,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落笔时的温度与心绪。
她抬起头,目光越过窗外的喧闹,投向南方那看不见的、广袤无垠的深蓝。
眼中所有的迷茫与悲伤都己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淬炼过的、礁石般的坚定。
“爸爸,”她轻声自语,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无论你在哪里,留下了什么,我都会去。
我会找到答案。”
那个坐标,就是她的罗盘。
而那片海,是她必须奔赴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