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此刻变得既沉重又无用。
林婉清的手指划过面前厚重典籍的烫金书名——《病毒学原理与进阶研究》。
曾几何时,这本书是她通往学术殿堂的阶梯,如今却只能被撕下几页,揉成一团,作为生火材料,换取片刻的温暖。
大学图书馆,这座知识的堡垒,如今成了他们二十三个幸存者的囚笼。
她站在三楼的窗边,透过用书架和木板加固的缝隙向外望去。
楼下,曾经绿草如茵的广场上,几十个身影在雨中蹒跚。
它们衣衫褴褛,皮肤灰败,雨水顺着它们僵首的手臂滑落,在地面汇成浑浊的水洼。
它们不时发出无意识的低吼,像一群徘徊在巢穴外的饿狼。
“林学姐,我们……我们还有多少吃的?”
一个带着哭腔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林婉清转过身,是那个总爱脸红的大一新生,叫李浩,现在他的脸上只剩下恐惧和菜色。
“省着点,还能撑三天。”
她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过度劳累后的沙哑,但这平静本身就像一种力量,让李浩稍微镇定了一些。
食物,水,药品。
这三个词像紧箍咒一样套在每个人的头上。
图书馆里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却填不饱空虚的胃袋。
“我们必须出去。”
一个低沉而坚决的声音响起。
说话的是体育老师王坤,他身材高大,曾是校篮球队的主力,现在自然成了这群人的武力依靠和某种意义上的领袖。
他手里紧握着一根从椅子上拆下来的钢管,顶端被磨尖。
“困守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
“出去?
王老师,外面全是那些东西!
我们怎么出去?”
一个戴着厚眼镜的女生尖声反驳,她是历史系的,名叫张莉,“图书馆至少坚固,我们守住了入口它们就进不来!”
“然后饿死?
或者等它们越来越多,最终拆了这栋楼?”
王坤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压抑的怒火,“我们必须去最近的食堂或者小超市,搜集物资!”
争吵再次爆发。
绝望放大了每个人的情绪,求生的本能与对未知危险的恐惧激烈碰撞。
林婉清没有加入争吵。
她走回角落那张临时拼起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从化学实验室抢救出来的少量器材和试剂:几个烧杯、酒精灯、一些pH试纸、几瓶双氧水、乙醇,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化合物。
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垃圾,在她手中却是希望的种子。
她拿起一个烧杯,里面盛着少量浑浊的液体,这是她用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多次过滤和简易蒸馏得到的,勉强可以饮用。
但产量太低了。
她的目光投向窗外那些徘徊的身影,眉头微蹙。
她在观察,在记录。
她发现,这些行尸——她更愿意用这个相对中性的学术词汇——对突然的、巨大的声音反应极其敏感,会立刻被吸引。
但对于持续、稳定的低频噪音,比如图书馆老旧通风系统发出的嗡鸣,它们似乎会逐渐适应并忽略。
而且,在正午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它们的活动会明显减缓,甚至会下意识地寻找阴影躲避。
这不是智慧,更像是一种光敏性的生理反应。
“也许……”她喃喃自语,拿起一小瓶乙醇和一块从窗帘上撕下来的厚布。
“林婉清,你有什么想法?”
王坤注意到了她的动作,停止了与张莉的争论,走了过来。
他虽然强势,但并不愚蠢,他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女生脑子里装着可能救命的東西。
林婉清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冷静而专注:“硬冲不是办法。
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些吸引注意力的东西,或者制造屏障。”
她拿起另一个烧杯,里面有一些白色的粉末。
“这是从灭火器里弄出来的干粉,混合一些铁屑和糖——我从过期饮料里提取的。
理论上,点燃后会产生大量烟雾和短暂的高温,或许能干扰它们的感官,为我们争取时间。”
她又指了指那瓶乙醇和布块:“最简单的莫洛托夫鸡尾酒。
投掷出去,制造火焰和混乱。”
王坤看着她,眼神复杂。
这个女孩的冷静和智慧有时让他感到一丝敬畏,甚至是不安。
她似乎总在思考,在计算,仿佛眼前的末日只是一道复杂的实验题。
“我们需要一个计划,王老师。”
林婉清迎上他的目光,“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去送死,而是利用我们手头的一切,包括知识,去创造生机。”
就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撞击声!
紧接着,是更多杂乱的声音,仿佛有许多身体在同时撞击图书馆那加固过的主大门!
“它们……它们好像越来越多了!”
李浩惊恐地指向窗外。
只见雨幕中,更多的黑影从校园的各个角落蹒跚而来,汇聚到图书馆楼下。
其中一个个头异常高大,动作却相对迅捷的身影,猛地撞向大门,发出令人牙酸的“咚”的一声巨响。
那不是普通的行尸。
林婉清的心猛地一沉。
她的观察笔记上,可能要记录下第一种具有明显攻击强化特征的变异体了。
图书馆的寂静,被彻底打破。
围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