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逸阅书苑!手机版

逸阅书苑 > 其它小说 > 星落之前共守蔚蓝地球

星落之前共守蔚蓝地球

我叫无界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星落之前共守蔚蓝地球》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作者“我叫无界”的原创精品观测数据主人精彩内容选节: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星落之前:共守蔚蓝地球》主要是描写数据,观测,轨道之间一系列的故作者我叫无界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星落之前:共守蔚蓝地球

主角:观测,数据   更新:2025-10-30 13:06:2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凌晨三点的燕山,像是被墨汁浸透的绒布,连最亮的猎户座也只敢在天幕上缀上几颗微弱的星子。坐落在山脉深处的燕山观测站,像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伏在连绵的山脊间。观测站的主体建筑是灰黑色的混凝土结构,墙面上爬着几道深褐色的水渍,那是常年山雾侵蚀留下的痕迹。唯有顶部的观测穹顶泛着冷白色的金属光泽,在夜色里格外显眼。

山风裹着零下五度的寒气,顺着观测站外墙的缝隙往里钻,发出“呜呜”的轻响,像是远古巨兽的低语。穹顶下方的观测室内,暖气开得很足,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沉闷——这里的温度比室外高了近三十度,玻璃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得用指腹反复擦拭才能看清外面的星空。

2.16米光学望远镜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缓慢转动,镜筒指向猎户座方向,金属支架与底座摩擦时,偶尔会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室内格外清晰。陈峰裹着件深灰色的加厚外套,外套领口还沾着昨天咖啡的褐色污渍。他坐在控制台前,面前的三块屏幕亮得刺眼:左侧屏幕显示着实时星图,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组成的“猎户腰带”清晰可见;中间屏幕是望远镜的参数面板,焦距、曝光时间、滤光片型号等数据不断跳动;右侧屏幕则是空白的,只等着接收新的观测图像。

他抬手揉了揉太阳穴,指腹触到皮肤时,能感觉到明显的疲惫——这已经是他连续值守的第三个夜晚了。近一个月来,全球近地天体观测网络都在重点追踪一批轨道异常的小行星,燕山观测站作为国内核心站点之一,每个人的弦都绷得很紧。桌上的保温杯里,昨天泡的枸杞菊花茶已经凉透,杯底沉着几片干瘪的花瓣,他端起来抿了一口,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让他打了个轻颤,精神稍微清醒了些。

就在这时,左侧星图屏幕上,一点淡白色的光斑突然凭空出现在参宿一的右下方。

那光斑很小,比周围恒星的亮度低了不少,若不是陈峰盯着“猎户腰带”区域已经快一个小时,恐怕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他的呼吸猛地顿住,手指悬在控制台的快捷键上方,却没敢立刻动作——这种级别的光斑,有可能是宇宙射线干扰,也可能是望远镜镜头上的灰尘,甚至可能是屏幕本身的像素故障,他必须先排除所有干扰因素。

陈峰先伸手按下了控制台左侧的“滤光片切换”按钮,屏幕上的星图瞬间暗了几分,红色滤光片开始工作。他紧盯着那处光斑,只见它依旧停在原地,亮度没有明显变化。接着,他又调整了望远镜的焦距,将观测区域放大三倍,光斑的轮廓虽然依旧模糊,却没有消散,反而隐约能看到它在缓慢移动——恒星不会有这么明显的位移,这绝不是宇宙射线。

“难道是设备故障?”他低声自语,起身走到观测穹顶的控制面板前,按下了“手动清洁”按钮。穹顶外侧的机械臂缓缓伸出,带着一块柔软的无尘布,开始擦拭望远镜的主镜头。等待清洁的三分钟里,陈峰的心跳比平时快了些,他反复盯着屏幕上的光斑残影,脑子里飞速闪过各种可能性:会不会是人造卫星的碎片?但碎片的轨道通常不会这么稳定;会不会是新发现的彗星?可彗星应该有彗尾,哪怕是最暗淡的彗星,也该有微弱的气体晕。

机械臂清洁完成的提示音响起时,陈峰几乎是立刻坐回控制台前,重新启动了观测程序。曝光时间设为 30秒,滤光片换回中性模式,望远镜再次对准参宿一区域。三十秒后,新的观测图像出现在右侧屏幕上——那点淡白色的光斑,依旧固执地停在原来的位置,甚至比刚才更清晰了些,还能看到一条极细的轨迹,证明它确实在沿着固定方向移动。

这下,陈峰彻底没了睡意。他立刻抓起桌上的内部通讯器,按下了标注“数据中心-陈默”的按钮。通讯器接通的瞬间,传来一阵键盘敲击声,还有陈默带着困意的声音:“峰哥?这么晚了,有情况?”

“老默,立刻调‘天枢’系统的轨道建模模块,我这里发现一个异常天体,坐标发给你了,你先算初步轨道。”陈峰的声音很稳,但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排除了滤光片干扰和镜头污渍,光斑有稳定位移,不是恒星,也不是已知天体。”

通讯器那头的键盘声突然停了,接着传来椅子拖动的声音,陈默的语气瞬间清醒:“收到,坐标我看到了,马上建模。对了,太阳辐射压数据得要最新的,我让李薇同步发过来?”

“立刻要。”陈峰应道,又按下了“李薇”的通讯键,“小李,把过去 72小时的太阳辐射压实时数据导一份,发给陈默,顺便帮我查一下这个坐标区域的历史观测记录,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天体。”

“好的陈哥,我马上弄!”李薇的声音很清脆,没有丝毫困意——她是数据中心最年轻的成员,习惯了熬夜处理数据,桌上总堆着各种口味的能量棒。

陈峰挂了通讯器,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屏幕上。他决定做三次重复观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第一次观测,他用了标准曝光参数,记录下天体的精确坐标;第二次,他将曝光时间延长到 60秒,试图捕捉更详细的天体特征;第三次,他切换到备用观测设备——一台 1.2米的光学望远镜,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区域进行观测,避免主设备出现系统性误差。

等待观测结果的间隙,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寒风立刻灌了进来,带着山松的冷冽气息,他盯着窗外的星空,心里莫名有些发紧。从事近地天体观测十年,他见过无数次新天体的发现,但这次的光斑,总让他有种不安的预感——它的移动速度太快了,而且轨道似乎正朝着地球的方向。

“第一次观测数据没问题!”控制台的提示音响起,陈峰立刻回到座位前,将数据导入表格。没过多久,第二次、第三次观测数据也相继出来,三组坐标连成一条清晰的轨迹,没有任何偏差。更关键的是,备用设备捕捉到的图像里,光斑的亮度比主设备观测到的稍高,这说明它的表面可能存在高反射率物质,不是普通的石质小行星。

就在这时,陈默的通讯器打了过来,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凝重:“峰哥,初步轨道模型出来了——这颗天体的轨道是近地轨道,而且是‘潜在危险天体’类型!我用了三种不同的轨道计算模型,结果都一样,它会在三个月后,也就是 6月中旬,到达近地轨道交汇点。”

“直径和密度呢?”陈峰追问,手指紧紧攥着外套的衣角。

“目前只能估算,”陈默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核对数据,“根据亮度和位移速度,直径大概在 500米左右,误差±30米。密度按石质小行星算的话,大概 2.7g/cm³,但刚才李薇发的太阳辐射压数据显示,它受到的辐射压影响比预期小,可能密度更高,说不定有金属内核——不过这得等更多观测数据才能确认。”

500米直径的小行星。陈峰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手攥住了。他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一颗 500米级的小行星如果撞击地球,哪怕落在海洋里,引发的海啸也能淹没沿海城市,造成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伤亡。而“潜在危险天体”的标签,更是让这份不安放大了无数倍——这类天体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的最小距离小于 0.05天文单位,也就是约 750万公里,一旦轨道出现微小偏差,就可能撞上地球。

他没有丝毫犹豫,抓起通讯器拨通了台长张启山的电话。此时是凌晨三点四十分,张启山的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通,背景里传来轻微的翻纸声,显然他也没睡——作为观测站的负责人,他习惯了 24小时开机,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张台,我是陈峰。”陈峰的声音比刚才更沉了些,“刚发现一颗新的近地天体,暂编号我定了‘2024-XL’,直径约 500米,初步测算 6月中旬会到达近地轨道交汇点,轨道模型和观测数据我已经发您邮箱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张启山沉稳的声音:“我马上看数据。你现在在哪?观测室?”

“对,还在盯着实时观测,备用设备也在同步追踪。”

“好,我十分钟到观测站,你先启动观测站的二级应急响应,通知所有在岗的科研人员到数据中心集合,另外联系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让他们立刻启动同步追踪,确认数据准确性。”张启山的语气没有丝毫慌乱,条理清晰,“还有,把初步数据整理好,我到了之后,我们立刻通过全球小行星预警网络GNEAMN向国际社会发预警——这种级别的天体,不能等。”

“收到!”陈峰挂了电话,立刻开始执行指令。他先在观测站的内部系统里发布了“二级应急响应”通知,屏幕上弹出的红色提示框瞬间覆盖了原本的星图;接着,他拨通了紫金山天文台观测部的电话,接电话的是老熟人王磊,听到“500米近地天体”时,王磊的声音瞬间严肃起来,承诺五分钟内启动设备;最后,他将所有观测数据、轨道模型、设备参数整理成压缩包,发送到 GNEAMN的指定邮箱,邮件标题用了红色加粗的“紧急:新发现近地天体 2024-XL,请求全球同步追踪”。

做完这一切,他才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控制台的屏幕依旧亮着,那点淡白色的光斑还在缓慢移动,像是宇宙里一颗不起眼的尘埃,却可能承载着足以改变地球命运的重量。窗外的山风还在“呜呜”作响,观测穹顶的机械臂已经重新启动,开始新一轮的观测。

十分钟后,观测站的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张启山来了,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冲锋衣,头发有些凌乱,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显然是在路上已经看过了数据。他走进观测室,第一句话就是:“紫金山和云南那边已经启动追踪,第一组数据预计半小时后传回。GNEAMN的回复也到了,夏威夷天文台和智利帕瑞纳天文台已经开始调整设备,全球联合观测网络要搭起来了。”

陈峰站起身,接过张启山递来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是 GNEAMN的回复邮件,落款处有五个不同国家天文台的签名。他看着那些熟悉的机构名称,突然觉得心里的不安少了些——面对这种来自宇宙的威胁,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在战斗。

张启山走到屏幕前,盯着那点淡白色的光斑,眉头紧锁:“老陈,你跟我去数据中心,我们等着接收其他天文台的数据,顺便让陈默把轨道模型再优化一下。这场仗,从现在开始,得打三个月。”

陈峰点点头,关掉了控制台的备用设备,跟着张启山走出观测室。凌晨四点的走廊里,应急灯的红光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数据中心的方向已经亮起了灯,隔着老远就能看到里面人影晃动——陈默、李薇,还有其他值班的科研人员,都已经到岗了。

走到数据中心门口时,陈峰回头望了一眼观测室的方向。那里的屏幕上,“2024-XL”的轨迹线已经被标成了醒目的红色,像一条红色的警戒线,横亘在地球与宇宙之间。他知道,从这个寒冷的燕山凌晨开始,一场关乎地球命运的战役,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而他们这些守在观测站里的人,就是这场战役的第一道防线。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